袁迎第:勇攀医学高峰 喜获全市首项儿科专业国自然青年项目基金
( 儿内科一 朱自荣)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医生们每天都要与疾病“短兵相接”,与死神争分夺秒。连云港市儿童医院儿内科主治医师袁迎第深知精湛的医疗技术可以给濒临绝境的患儿及家庭带来希望和生机。因此,与医学结缘的十六年来,她锐意进取,努力争做勇攀医学高峰的追梦人。
忠于理想,以敬畏之心担当医者使命——
儿科历来被称为“哑科”——患儿说不清具体哪里不舒服,而小儿重症监护室里的患儿都是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危重,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渊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临危不乱的应急处理能力。生死之间,小儿重症监护室既是冷酷的战斗之地,同时也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光辉。
袁迎第医生在团队协作中一次次帮助患儿化险为夷、战胜病魔。记得有一次夜班,急诊120送来了一位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入院时的患儿精神萎靡、嗜睡、呼吸浅促、高热不退,末梢循环差,很快出现了肺水肿和呼吸衰竭等表现。患儿生命危在旦夕,袁迎第和值班护士立即联系麻醉科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监护、监测血糖血压……,整整一夜都守在孩子床边,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随时根据患儿病情下达医嘱及调整呼吸机参数。经过一天一夜的抢救,患儿的病情终于趋于平稳。经同事们提醒后,她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坚守岗位24小时,她轻轻地感叹一句:“看到一个小生命被救过来,一切都值了”!
甘于奉献,用医者仁心照亮患儿心田——
儿内科ICU刚刚成立时,工作繁忙、压力大,那时候的袁迎第正值哺乳期,哺乳班的她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晚上十点钟左右,一边是家中嗷嗷待哺的亲生骨肉,另一边却是生命垂危亟待抢救的患儿,她的内心有对女儿说不尽的愧疚,但是治病救人的医者使命感让她选择了奉献。因为不能及时哺乳,隔三差五的乳腺炎发作,她怕影响科室工作,忍痛给女儿断了奶。她的真心对待也换来了患儿家长们的真诚回馈。有一次,袁迎第亲自陪送一名病危患儿进行CT检查。返回PICU途中,患儿家长递给她一瓶饮料,感激地说:“袁医生,谢谢您能亲自陪孩子在CT室里面待了那么久,为了抢救我们的孩子,您费心了!谢谢您!”
乐于钻研,凭满腔热血踏实创新之路——
“没有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就是一句空话。”这句话袁迎第常常挂在嘴边,也是她严谨治学的准则。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袁迎第,并不满足于现状,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英语学习班和科研能力培训班等各种学习讲座,2016年考取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通过各种途径极力提升自己的医教研能力。
由于长时间熬夜做实验、看文献,用眼过度,袁迎第的视力下降到了0.1,差点失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导师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下,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四篇,中华及核心期刊论文多篇,并被评为“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十大杰出青年医师”。
归于平淡,以赤子之心攀登医学巅峰
今年年初,在院领导的鼓励和帮助下,袁迎第冲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党和国家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医院学科建设水平、科技创新实力的综合体现,是目前最公正、最客观、最高层次的科研项目,能获得国自然是对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极大肯定,其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撰写标书期间,为了不受外界的干扰,袁迎第躲在家中小房间里废寝忘食地对标书反复进行打磨,字字斟酌、句句揣摩,连标点符号都要经过反复推敲,为期两周的闭门修炼,极大提高了标书质量。金秋八月,终于迎来了国自然一年一度的科研盛典放榜时刻,袁迎第以《脂肪来源的外泌体IncRNA AEIR调控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
袁迎第医生始终坚持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用实际行动来诠释了一个年轻医者和党员干部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得到了市一院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认可和赞誉。儿童医院名誉院长卢思广教授饱含深情地说:“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这是连云港市儿童医院以及全连云港市儿科专业在国自然项目上的历史性零突破。袁迎第医生尽其所能地为儿童医院科研发展创造机会,同时她特别能吃苦、也特别能战斗,真的是用心、用情、用力来行医。”